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海杆支架,涉及渔业工具技术领域,包括上架、下架、卡钩、起动把手,上架可转动连接在下架端部,上架与下架之间设有弹性件,卡钩可转动设置在下架上,卡钩的第一端设有卡口、第二端设有卡勾面,上架设有能够伸入卡口的卡合件;起动把手可转动设置在下架上,且设有配合卡勾面的凹口及限位部。上架和下架同向设置时,弹性件未压缩,卡合件位于卡口外部,卡勾面与凹口配合;上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件形变,卡合件伸入卡口内,卡钩沿第一方向转动,起动把手反向转动至卡勾面脱离凹口;外力作用于起动把手使其回复至原位,限位部作用于卡勾面。如此设置,鱼上钩后能迅速自动抬起上架,灵敏度好,不易脱钩。
公开号:CN214339542U
申请号:CN202022805660.0U
申请日:2020-11-26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赵爱英
申请人:赵爱英;
IPC主号:A01K97-1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海杆支架。
[n0002] 以前使用的海杆在垂钓时需要根据杆梢的摆动或者响铃的声音来判断是否有鱼咬钩,如是则马上向后搬动鱼杆,以使鱼钩卡紧鱼嘴。但是该种海杆结构在使用时,需要钓鱼者时时关注水面的情况,一旦鱼上钩手动抬起海杆,否则容易出现鱼上钩后脱钩的情况,使用不便。
[n0003]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动海杆使用不便、鱼上钩后易脱钩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海杆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动海杆的灵敏度较差、鱼上钩后无法抬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n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海杆支架,包括:
[n0006] 上架和下架,所述上架绕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下架的端部,所述上架相对所述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上架和所述下架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架、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架;
[n0007] 卡钩,绕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架上,所述卡钩相对所述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卡钩包括转动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转动点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上,所述第二端设有卡勾面;
[n0008] 卡口和卡合件,所述卡口用于供所述卡合件伸入,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卡钩的第一端、另一者设置在所述上架上;
[n0009] 起动把手,绕第三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架上,所述起动把手相对所述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且所述起动把手位于所述卡钩背向所述上架的一侧,所述起动把手还设有用于配合所述卡勾面的凹口以及限位部;
[n0010] 当所述上架相对所述下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架和所述下架位于同一直线,此时所述弹性件处于未伸缩状态,所述卡钩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卡合件位于所述卡口的外部,所述起动把手位于所述第五位置,且所述卡勾面与所述凹口相配合;当所述上架相对所述下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卡合件伸入所述卡口内,所述卡合件推动所述卡钩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同时所述卡勾面拨动所述起动把手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至所述第六位置,此时所述卡勾面脱离所述凹口;外力再作用于所述起动把手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回复至所述第五位置,此时所述限位部作用于所述卡勾面、以防止所述卡钩回复转动和防止所述卡合件脱离所述卡口。
[n0011] 优选地,所述卡口设置在所述卡钩的第一端,所述卡合件设置在所述上架上。
[n0012] 优选地,所述卡钩的第一端呈“U”型结构并形成所述卡口,所述卡口包括入口端和卡口底端,所述入口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大于所述卡口底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
[n0013] 优选地,所述卡合件设置为旋转轴承,所述旋转轴承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动轴。
[n0014] 优选地,所述卡钩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
[n0015] 优选地,所述卡勾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凸面和第二凸面,所述第一凸面与所述凹口相配合,所述第二凸面用于接触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二凸面和所述第一凸面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n0016] 优选地,所述凹口、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二凸面均呈弧形结构,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凹口的边缘相连接,且沿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二端点的方向,所述限位部的各个位置至所述第三转动轴的距离越来越大。
[n0017]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下架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架可转动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架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架。
[n0018] 优选地,所述上架和所述下架之间通过回旋钉实现可转动连接。
[n0019]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相互平行。
[n00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自动海杆支架包括上架、下架、卡钩、卡口、卡合件、起动把手。其中,上架绕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下架的端部。上架相对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架和下架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上架、另一端连接下架,当上架相对下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上架和下架同向设置,即二者位于同一直线,此时弹性件处于未伸缩状态,当上架相对下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上架与下架之间的角度小于180度,此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卡钩绕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架上,卡钩相对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卡钩包括转动点、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动点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位于第二转动轴的轴线上,卡钩的第二端还设有卡勾面,卡钩的第一端和上架二者之一上设有卡合件,另一者上设有用于供卡合件伸入的卡口;当上架位于第一位置时,卡钩位于第三位置,卡合件位于卡口的外部;当上架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件伸入卡口内同时卡合件推动卡钩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
[n0021] 起动把手绕第三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架上,起动把手相对下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且起动把手位于卡钩背向上架的一侧,起动把手还设有用于配合卡勾面的凹口以及限位部,当卡钩位于第三位置时,起动把手位于第五位置,且卡勾面与凹口相配合;当卡钩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由于卡勾面与凹口的配合作用,卡钩会拨动起动把手沿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当起动把手沿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一直转动至第六位置时,卡勾面脱离凹口;这样一来,为避免卡钩回复转动,再通过外力作用于起动把手,使起动把手沿第一方向回复至第五位置,此时限位部会作用于卡钩的卡勾面,以防止卡钩回复转动和放置卡合件脱离卡口,相当于此时起动把手将卡钩进行锁止;当鱼上钩后,鱼线会拽动起动把手,使起动把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六位置,此时卡钩失去限位部的限位阻挡作用,能够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回复转动,同时卡合件脱离卡口,上架回复转动至原位置,实现自动抬起过程。
[n0022] 如此设置,通过起动把手的转动位置决定是否释放上架,能够实现上架的自动抬起,该自动海杆支架的灵敏度较好,鱼上钩后能够立刻抬起上架、不易脱钩。
[n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架位于第一位置、卡钩位于第三位置、起动把手位于第五位置时自动海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架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时自动海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n0026]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架位于第二位置、卡钩位于第四位置、起动把手位于第六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架位于第二位置、卡钩位于第四位置、起动把手位于第五位置时的分解示意图;
[n0028] 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n0029] 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n0030] 图1-6中:
[n0031] 1、上架;2、下架;3、弹簧;4、卡钩;401、“U”型结构;5、卡勾面;501、第一凸面;502、第二凸面;6、卡口;7、卡合件;8、起动把手;9、凹口;10、限位部;11、回旋钉。
[n0032]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n0033]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海杆支架,解决现有技术中动海杆的灵敏度较差、鱼上钩后无法抬起的问题。
[n0034]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n0035] 请参阅图1-6,在本实施例中,自动海杆支架包括上架1、下架2、卡钩4、卡口6、卡合件7、起动把手8。其中,上架1绕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下架2的端部,可选地,上架1和下架2之间通过回旋钉11实现可转动连接,回旋钉11所在轴线为第一转动轴。上架1相对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架1和下架2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上架1、另一端连接下架2,当上架1相对下架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上架1和下架2同向设置,即二者位于同一直线,此时弹性件处于未伸缩状态,无弹性形变;当上架1相对下架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上架1与下架2之间的角度小于180度,此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件伸长。其中,图1中上架1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一位置”,图3中上架1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二位置”,图2中上架1的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卡钩4绕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架2 上,卡钩4相对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卡钩4包括转动点、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动点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位于第二转动轴的轴线上,卡钩4的第二端还设有卡勾面5,卡钩4的第一端和上架1二者之一上设有卡合件7,另一者上设有用于供卡合件7伸入的卡口6;当上架1位于第一位置时,卡钩4位于第三位置,卡合件7位于卡口6的外部;当上架1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件7伸入卡口6内同时卡合件7推动卡钩4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其中,如图1-2中卡钩4所处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三位置”,如图3 中卡钩4所处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四位置”,而“第一方向”即为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为顺时针方向。
[n0036] 而起动把手8绕第三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架2上,鱼线连接在起动把手8上,起动把手8相对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且起动把手8位于卡钩4背向上架1的一侧,起动把手8还设有用于配合卡勾面5的凹口9以及限位部10,当卡钩4位于第三位置时,起动把手8位于第五位置,且卡勾面5与凹口9相配合;当卡钩4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由于卡勾面5与凹口9的配合作用,卡钩4会拨动起动把手8沿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当起动把手8沿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一直转动至第六位置时,卡勾面5脱离凹口9。这样一来,为避免卡钩4回复转动,再通过外力作用于起动把手8,使起动把手8沿第一方向回复至第五位置,此时限位部10会作用于卡钩4的卡勾面5,以防止卡钩4回复转动和放置卡合件7脱离卡口6,相当于此时起动把手8将卡钩4进行锁止;当鱼上钩后,鱼线会拽动起动把手8,使起动把手8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第六位置,此时卡钩4失去限位部10的限位阻挡作用,能够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回复转动,同时卡合件7脱离卡口6,上架1 回复转动至原位置,实现自动抬起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外力作用于起动把手8可以是指手动作用于起动把手8,使其反向回复至第五位置,或者可以依靠起动把手8自身的重力,在卡勾面5与凹口9相脱离之后,卡钩4与起动把手8之间无接触作用,不再限制起动把手8的移动趋势,此时起动把手8 的重力起到主动力作用,使其回复至第五位置。其中,如图1-2中起动把手8所处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五位置”,如图3中起动把手8所处的位置即为上述的“第六位置”。
[n0037] 如此设置,通过起动把手的转动位置决定是否释放上架,能够实现上架的自动抬起,该自动海杆支架的灵敏度较好,鱼上钩后能够立刻抬起上架、不易脱钩。
[n0038]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三转动轴相互平行。
[n0039]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卡口6设置在卡钩4的第一端,卡合件7设置在上架1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卡口6可设置在上架1上,卡合件 7设置在卡钩4的第一端。
[n0040] 优选地,卡钩4的第一端呈“U”型结构401,“U”型结构401的内部以构成卡口6,卡口6包括入口端和卡口6底端,入口端至转动点的距离大于卡口6 底端至转动点的距离,且上架1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卡合件 7的移动轨迹呈一段弧形轨迹,而卡口6的入口端则面向沿该移动轨迹移动过来的卡合件7。这样一来,方便使卡合件7由入口端伸入到卡口6内,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
[n004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卡合件7设置为旋转轴承,旋转轴承的轴线平行于第二转动轴。
[n0042] 如此设置,在卡合件7由卡口6的入口端伸入至卡口6底端的过程中,卡口6的内壁面与卡合件7的外表面会接触,设置成轴承能够减小卡合件7与卡钩4之间的摩擦力。
[n0043]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卡钩4的第一端至转动点的距离小于第二端至转动点的距离。由于卡合件7由卡口6的入口端伸入卡口6底端的过程中,卡合件 7推动卡钩4的转动幅度和转动角度很小,如此设置,能够放大转动效果,使得卡钩4的第二端转动轨迹长度大于卡钩4的第一端转动轨迹长度,从而使卡钩4第二端的卡勾面5有效作用于起动把手8,进而使起动把手8转动。
[n0044]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卡勾面5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凸面501 和第二凸面502,第二凸面502和第一凸面501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卡钩4 拨动起动把手8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凸面501与凹口9相配合,且第一凸面501 沿凹口9的边缘发生相对移动,直至卡钩4位于第四位置、起动把手8位于第六位置时,第一凸面501脱离凹口9,此时卡钩4与起动把手8不接触;第二凸面502用于接触限位部10,即当外力作用于起动把手8使其反向回复至第五位置时,第一凸面501远离凹口9,且第二凸面502与限位部10相接触。
[n0045]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凹口9、限位部10、第二凸面502均呈弧形结构,限位部10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第一端点与凹口9的边缘相连接,且沿第一端点至第二端点的方向,限位部10的各个位置至第三转动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在起动把手8反向回复至第五位置的过程中,起动把手8与第二凸面502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直至限位部10直接与第二凸面502接触,卡钩4 和上架1被锁死,位置固定。
[n0046] 优选地,在本实施中,如图2-4所示,弹性件为弹簧3,下架2的上端部与上架1可转动连接,弹簧3的一端连接上架1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下架2。当然,弹性件不仅限于弹簧3,也可采用其它符合使用要求的弹性件。
[n0047]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n00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架(1)和下架(2),所述上架(1)绕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下架(2)的端部,所述上架(1)相对所述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上架(1)和所述下架(2)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架(1)、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架(2);
卡钩(4),绕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架(2)上,所述卡钩(4)相对所述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卡钩(4)包括转动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转动点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上,所述第二端设有卡勾面(5);
卡口(6)和卡合件(7),所述卡口(6)用于供所述卡合件(7)伸入,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卡钩(4)的第一端、另一者设置在所述上架(1)上;
起动把手(8),绕第三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架(2)上,所述起动把手(8)相对所述下架(2)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且所述起动把手(8)位于所述卡钩(4)背向所述上架(1)的一侧,所述起动把手(8)还设有用于配合所述卡勾面(5)的凹口(9)以及限位部(10);
当所述上架(1)相对所述下架(2)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架(1)和所述下架(2)位于同一直线,此时所述弹性件处于未伸缩状态,所述卡钩(4)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卡合件(7)位于所述卡口(6)的外部,所述起动把手(8)位于所述第五位置,且所述卡勾面(5)与所述凹口(9)相配合;当所述上架(1)相对所述下架(2)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卡合件(7)伸入所述卡口(6)内,所述卡合件(7)推动所述卡钩(4)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同时所述卡勾面(5)拨动所述起动把手(8)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至所述第六位置,此时所述卡勾面(5)脱离所述凹口(9);外力再作用于所述起动把手(8)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回复至所述第五位置,此时所述限位部(10)作用于所述卡勾面(5)、以防止所述卡钩(4)回复转动和防止所述卡合件(7)脱离所述卡口(6)。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6)设置在所述卡钩(4)的第一端,所述卡合件(7)设置在所述上架(1)上。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4)的第一端呈“U”型结构(401)并形成所述卡口(6),所述卡口(6)包括入口端和卡口(6)底端,所述入口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大于所述卡口(6)底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
[0004]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7)设置为旋转轴承,所述旋转轴承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动轴。
[000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4)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转动点的距离。
[000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面(5)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凸面(501)和第二凸面(502),所述第一凸面(501)与所述凹口(9)相配合,所述第二凸面(502)用于接触所述限位部(10),所述第二凸面(502)和所述第一凸面(501)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000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口(9)、所述限位部(10)、所述第二凸面(502)均呈弧形结构,所述限位部(10)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凹口(9)的边缘相连接,且沿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二端点的方向,所述限位部(10)的各个位置至所述第三转动轴的距离越来越大。
[0008]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3),所述下架(2)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架(1)可转动连接,所述弹簧(3)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架(1)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架(2)。
[000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1)和所述下架(2)之间通过回旋钉(11)实现可转动连接。
[001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海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相互平行。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9542U|2021-10-08|一种自动海杆支架
KR19980032374A|1998-07-25|양 베어링 릴의 릴 본체
CA2418550A1|2004-07-30|Anti-tip arrangement for a mobile storage system
US5190330A|1993-03-02|Tool for connecting a snap-hook to a remote eye
US20030221358A1|2003-12-04|Swiveling fishing rod holder assembly
JP2833674B2|1998-12-09|重量物吊上げ用フック装置
CN204927728U|2015-12-30|升降杆滑座
JP3232411B2|2001-11-26|竿受け装置
JPH0616505Y2|1994-05-02|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のベ−ル反転装置
JPH0744289Y2|1995-10-11|バケツ
JPH0631905Y2|1994-08-24|釣竿支持具の釣竿固定装置
CN213551068U|2021-06-29|一种叠加式家居设计用被子收纳装置
JPH065338Y2|1994-02-09|タマ掛け自在離脱吊り具
JP3066418U|2000-02-25|サビキ釣り用天秤付き餌かご
JP2601842Y2|1999-12-06|フック付ロープ緊張金具
JP2014236740A|2014-12-18|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211841593U|2020-11-03|一种手机摄像头镜片清洗用夹持装置
CN210394875U|2020-04-24|一种自锁装置、自动投放系统及洗衣机
CN214280359U|2021-09-24|一种具有收线功能的笔记本电源适配器
CN210424308U|2020-04-28|一种远程教学用可周转拍摄角度的摄像头
CN213488711U|2021-06-22|一种口腔检查用张口器
CN212373606U|2021-01-19|一种海岸工程船舶定位装置
CN214331162U|2021-10-01|一种弹性锁紧的弹簧钩
CN211820342U|2020-10-30|一种连接扣结构
JP2000023608A|2000-01-25|竿掛け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805660.0U|CN214339542U|2020-11-26|2020-11-26|一种自动海杆支架|CN202022805660.0U| CN214339542U|2020-11-26|2020-11-26|一种自动海杆支架|
[返回顶部]